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机器人参军将改写军队结构和战争面貌发布时间:2016-07-28 12:00:00 点击数: 来源:转载中国军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沈阳军区某边防连正在使用某型单兵地面机器人,这是解放军地面无人作战系统首次正式由实验室走向实用化。成都军区于11月3日在中越边境展开第三次大扫雷行动,参与本次扫雷行动的还有某型扫雷机器人。两则新闻中,两款机器人的亮相显示出解放军正在稳步推进军用机器人的研发、试验和实用步伐。 无独有偶,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加强军用机器人的建设。俄罗斯国防部在2013年成立了机器人技术科研实验中心,专门负责领导俄军用机器人的研发生产。2014年,俄罗斯国防部制定并通过了研发机器人系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规划,俄军将从2017—2018年开始大量列装机器人。预计到2025年,军用机器人在俄军装备总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30%。 美军更是重视军用机器人建设。美军2007年约有5000个军用机器人服役,至少有10款智能战争机器人投入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013年,美国发布新版《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决定将巨额军备研究费投向军用机器人研制,使美军无人作战装备的比例增加至武器总数的30%。预计到2040年,美军可能会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是机器人。 除俄、美,英、法、德、日、韩等国也正加紧研制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英国在研制出“鹰爪”“剑客”“神奇眼球”等机器人之后,前不久又利用装甲车改装成功“闪电”机器人。据统计,目前全球已超过60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军用机器人,种类超过150种。照此发展趋势,未来军用机器人在战场上成建制规模化作战也未必不可能。 人类关于机器人参军的梦想早已有之,中国古代就曾有诸葛亮制作“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的木牛流马运送物资。而今天,各国军队研发和使用机器人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代替人执行危险的军事行动。因为机器人能够在酷热、极寒、核生化污染等恶劣环境下执行可能威胁人类生命的军事任务,从而大大减少军队有生力量伤亡。 而伴随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军用机器人的表现将大大超出人类的身体机能,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军事任务。特别是当机器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智能化后,它们将会成为真正的千里眼、顺风耳,可以不知疲倦地飞速奔跑,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协同作战,敏锐地寻找、辨别和摧毁要打击的目标,发挥出人类从不具备的作战效能。 当我们完成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过渡期后就会发现,信息化战争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由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人在信息化战场上展开体系化对抗,而更高级的阶段则是由人指挥智能化的军用机器人在各类数据链和信息网的支撑下展开一体化对抗,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整个战争的面貌将随之发生巨变。面对如此发展趋势,解放军机器人的建设发展当然不能缺席。 我国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机器人的建设和运用。中国在2013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可以潜到3000米海底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在太空作业的太空机器人,甚至研发了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为研发可变形机器人迈出重要一步。但是民用机器人参军还有很长路要走。 现代战争对抗激烈,军用机器人在机动性、隐蔽性、防护性和稳定性上都有着独特的要求,而这些要求需要实践检验。尽管目前军用机器人的敏捷程度还达不到灵活对抗的要求,但为了符合战场需求就必须在其研制、列装过程中加大实践检验的力度,以加快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对军用机器人提出了“更高、更快、更远”的要求。更高,是指能够占领多维战场制高点,全程掌握战场态势,可以制空、制太空、制信息的制权机器人;更快,是指传递信息快速、作战反应敏捷、火力打击迅猛的作战机器人;更远,是指不受时空限制,全时全维远程超视距传递信息、指挥控制、输送能量、补给补养的情报、控制、保障类机器人。 军用机器人的真正强大潜能在于成体系作战,而不是一个机器人的单打独斗。要把战场上功能不同、位置分散、任务多样的军用机器人链接成一体,机器人之间传递的信息格式、传输路径和数据接口等相关标准制式必须及早规划,既不能形成信息孤岛,也要避免建设成“烟囱”式的各类机器人系统,影响一体化作战效能的整体发挥。 如果说机器人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那么军用机器人更是多学科、多领域、各种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化智能武器系统。技术的更新应用于实践需要时间,在机器人“参军”这件事上,我们必须科学筹划、周密实施,宜早不宜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