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观澜新闻】亮豁兰州人丨魏婷——在红色展馆里让历史与人心共鸣发布时间:2025-07-14 11:08:11 点击数: 来源:
清晨的阳光透过兰州战役纪念馆的窗棂,斜斜落在魏婷正细细擦拭的展柜上。玻璃镜面映出她挺拔的身影,那是多年军旅生涯在骨子里刻下的模样。作为馆里唯一从部队转业的女讲解员,这位曾首批登上战斗舰艇——“兰州舰”的女舰员,她的故事就像展馆中那些被精心呵护的史料,藏着岁月沉淀的温度,也透着信仰浇筑的力量。
军营到展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 2017年底,卸下穿了多年的军装,魏婷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民政局递来的转业选项里,兰州战役纪念馆像一颗磁石,瞬间抓住了她的目光。“部队教会我的,是对历史的敬畏;而这里讲的,正是前辈们用热血写就的篇章。”她笑着说,语气里藏着对军营深深的眷恋。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个选择会牵出一段奇妙的缘分。多年前,她曾偶然参观过一场海军专题展览,那些关于“兰州舰”的模型与史料,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直到来到纪念馆工作,她才得知,那场展览撤展后,所有展品都被这里妥善珍藏。2023年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馆里决定复展这批展品,她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丈夫也特意赶来当志愿者。夫妻俩并肩站在展台前,一个讲历史渊源,一个说装备细节,成了展馆里一道格外动人的风景。
从“完成任务”到“读懂使命” 刚到馆里时,魏婷主要负责办公室事务。2023年正式转入讲解岗,她才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重量。“有人问我,王洛宾和罗力立为什么会成为狱友?我只知道他们是狱友,却答不出背后的缘由。”第一次被问住的窘迫,让她猛然醒悟:讲解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做历史的“解读者”。从此,她像块海绵般吸收知识:翻泛黄的史料、查尘封的档案,甚至追着老研究员刨根问底。展馆里那些无名烈士的故事,曾是被遗忘的角落。她一点点拼凑线索——如何确认烈士的姓名,如何找到那张模糊的照片,把这些细碎的温暖,悄悄编织进讲解词里。“现在讲起他们,我总能看到观众眼里泛起的光。” 机构改革时,她曾在福利院工作一年。这段经历像一面镜子,让她更清晰地照见了展馆的意义。“以前觉得把任务做完就行,现在想的是,如何让参观者真正带走点什么。”清明节的细雨中,看着老人抚摸烈士墓碑时颤抖的指尖;学生们听完故事后,那一个个庄重的敬礼——这些瞬间,让她真正读懂了“使命”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在同事眼里,魏婷“认真得有点轴”。准备兰州市科普讲解大赛时,她把兰州战役的历史与当代部队的发展,细细串联成线。对着镜子练手势、抠语气,让丈夫和四岁的女儿当第一听众。女儿跟着她背讲稿,临睡前还会奶声奶气地复述老红军余新元的故事。最终,她带着“兰州舰”的故事,拿下了二等奖。 如今的纪念馆,早已不是“安静的展馆”。抗战胜利周年读书会、红色故事的视频录制、周末的外展活动……魏婷和同事们像上了发条的钟,连轴转着。“有人说我们是‘万金油’,既要会讲解,又要能写稿,还得懂新媒体。”她笑着自嘲,眼里却闪着热忱的光。 被问及是否想换份轻松的工作,魏婷望向展馆里那面写满烈士名字的墙,轻声说:“30多岁才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挺幸运的。”她总记得有位老人听完讲解后,握着她的手说:“姑娘,你讲的不是故事,是咱中国人的骨气。”这句话,成了她每次拿起讲解器时,心底最坚实的力量。 采访结束时,也快到闭馆时间。魏婷最后巡视一遍展厅,灯光渐次熄灭,唯有那些历史的回响,伴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中慢慢流淌。
记者手记 初见魏婷时,她正在整理历史资料,指尖划过书页,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聊起工作,她总说“没什么特别的”,可当讲到无名烈士的故事时,声音里藏不住地哽咽,却让人忽然明白:那些被她小心收藏的细节,早已刻进了心里。 她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一本磨得卷边的笔记本,记满了观众的提问、新挖掘的故事,还有女儿随口说出的“童言童语”——那是孩子听她讲历史时的即时反应,被她当作“讲解效果检测仪”。“四岁孩子都能记住的故事,才是真的走进心里了。”她笑着说。 在这个信息快速流转的时代,魏婷和同事们做的,是件“慢”事:把遥远的历史拉到眼前,让冰冷的史料长出温度。当她们站在展馆里,身后是70多年前的硝烟,眼前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那些被她反复打磨的故事,便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离开时,魏婷还抱着一摞宣传册,阳光落在她肩上,像披上了一层暖金色的铠甲。忽然懂了她口中的“幸运”——能把热爱的事变成使命,让历史在自己的声音里继续生长,或许,这就是最动人的传承。 |
![]() |
![]() |
![]() |